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七)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2013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否极泰来的一年,在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的持续亏损之后,终于在2013年迎来逆袭,主要光伏企业实现扭亏,经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至于天威硅业破产后,谁来接盘、未来能否兼并重组等问题,任浩宁表示,还需等破产清算后,再看有没有改造的价值。

目前看来,占国内多晶硅产量六成的保利协鑫旗下企业江苏中能2013年产量已达5万吨,2014年预计将达到6万吨。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5家多晶硅企业正在生产。半年多来,国内多晶硅的价格上涨了近三成。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告诉记者,预计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6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0万吨,产品价格在20美元/公斤以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一方面因为光伏电站的抢装潮带动了对多晶硅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商务部对原产自美国、韩国、欧盟多晶硅的双反裁定,国内多晶硅价格从去年年中的12万元/吨开始缓慢攀升至年底的13.5万元/吨。
近日,天威保变公告称,截至2013年11月30日,天威硅业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108675.73万元,净资产为-69630.25万元,已经资不抵债,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业内人士表示,成本再高的企业也有自己的活法,而以三巨头为核心的国内市场格局目前已经初步成形。至于天威硅业破产后,谁来接盘、未来能否兼并重组等问题,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还需等破产清算后,有没有改造价值。
但是,即使对最优秀的企业而言,这也不是太乐观的价格。2013年12月底,国内多晶硅价格还稳定在13万元/吨左右;2014年2月10日,太阳能级多晶硅现货价格已急速攀升至16万元/吨最后,与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比较,随着煤炭开采量逐年增加,资源消耗导致储量减少,紧缺程度日益加剧,化石能源价格必然上涨,进而导致火电发电成本的升高。2012年年底时,我国的光伏组件成本约为0.7美元/瓦,当时销售一瓦组件,企业就要亏损10美分。
分析认为,光伏产业通过这些年竞争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中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小的一个行业。光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平价上网,传统能源目前的度电成本在0.4元附近。

最好的时期:光伏将迎来技术突破光伏产业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价格和成本,由于光伏发电的价格高于常规能源,因此市场主要依赖于国家对光伏发电的政策补贴。预计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3GW,我国将达到12GW,大型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均为6GW左右。而在中小光伏企业,往往只有一种大路货打市场。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产业仍将面临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仍然较难,市场供需压力仍然存在,企业经营压力不减,加上外部贸易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而煤炭、石油的开采、运输以及燃烧都需要广泛的人力参与,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同样是必然。在苏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赛维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主打产品均是约1.5平方米的铝框光伏组件,整体呈深蓝色,外观上十分接近。一方面,普通市民离光伏电还很遥远;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已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怪圈。电池片的光电转换率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够带动成本7%的下降。
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全行业在价格上一路走到黑,最终招致双反。这就使业界价格战此起彼伏。

不仅科技含量没有拉开差距,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缺乏差异,外观大多雷同。不仅如此,传出德国也正在计划对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令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坐立难安。
其次,电池效率不断提高。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到目前的25%,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达到了20.3%,先进技术不断向产业注入,使商业化电池技术不断得到提升。所以,如果将环境治理成本也测算进去,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火电成本。一直以来,光伏发电已成为多地政府和企业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内容。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在此驱动下,一方面,骨干企业都开足产能,同时也寻求中小企业代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积极给予本地企业优惠政策,力促其复工。
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在2013年8月装机规划、上网电价和补贴资金等政策出台后,国内市场加快扩张,部分企业为了抢在年底前并网以获得1元/度的上网电价,对组件需求急剧扩大。
2014:中国光伏仍在路上2014年是光伏产业非常关键的一年。30多年来,太阳电池硅片厚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80~200微米,降低了一半以上,对太阳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43GW。除此以外,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美国反补贴税行动的影响下,业绩明显受到影响,但却无可奈何。
分析指出,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此外,分布式发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潜在风险点较多,规模化推广阻力仍较大。但是,相关部委将贯彻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产业、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力促产业发展。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产业经历过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后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显现出来,2013年的筑底有望在2014年得到确认。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路似乎一波三折,愈来愈难行。此类产品虽被细分成了多种规格,但细看产品说明,性能差别有限。
外部成本方面,在考虑到火电燃烧排放的污染,特别是我国以北京为首的大型城市雾霾严重,中央政府为此计划投入1.7万亿元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部分隐形成本算进去,未来火电成本的持续上升更将是趋势性的。光伏伏产业的产业困境已经显现。
产能利用不足的企业开足马力,停产企业相继复产,满产企业通过技改等手段扩大产能,市场供应正在加速。自2007年起,中国光伏元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
最坏的时期:中国光伏产业怪圈据报道,中电光伏董事长陆廷秀认为,产业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产业步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特征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中国晶体硅光伏组件制造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指标一再调高。但由于电网建设规划尚未出台,且电站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滥批乱批电站建设,恐导致光伏电站建设与电网建设不协调,滋生限电弃光等问题。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对2014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判断是,多晶硅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触底反弹;电池组件生产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逐步呈现多元化;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扩大,分布式发电成为发展重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向好。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高1%,发电成本可下降6%。
随着光伏技术持续发展,2014年度电成本已经提前3年实现,且当前行业度电成本普遍已达到0.7~0.8元,这意味着当前的光伏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量产的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达到14%~20%(单晶硅电池16%~20%,多晶硅14%~16%)。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产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